清华教授遭电信诈骗
10月3日,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差点被电信诈骗的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劳东燕表示,电信诈骗手法越来越巧妙,只能靠屏蔽和拒绝接听来防范。
据劳东燕回忆,他在10月1日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电信服务商工作人员,声称劳东燕的另一个手机号一直向加拿大公民发送虚假广告。对方要求劳东燕申诉并获取警方的立案报告,否则将断掉他当前在本地办理的手机电信服务。为了取得劳东燕的信任,对方还报了自己的姓名、工号和处理该事项的文件号,并要转接广州公安局的电话。接下来,一位自称是广州市公安局民警的男子要求劳东燕做笔录,需要录音录像,并确认在房间内是否有他人,要求他开启摄像头。劳东燕越听越怀疑,觉得是诈骗电话,于是挂断了电话。
劳东燕回忆起之前的新闻,发现骗局的前奏和自己遇到的几乎一样。他意识到,如果诈骗犯拿到受骗者的个人信息和人脸识别视频,就可以直接转走受骗者的钱。劳东燕表示,每个人都可能被骗,包括思想警醒的人。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以为只有傻白甜才会上当,这是一种认知偏差。
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已经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屡屡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高达143万起,涉案金额更是达到了983.7亿元。可以说,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电信诈骗手法多种多样,嫌犯往往伪装成各类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操纵受害人的思维,从而获取其个人信息或资金。骗子们往往使用社交工程的手法,先以某种借口获得受害者的信任,然后故意制造一些紧急情况,诱使受害者将个人信息或钱财透露出来。劳东燕的遭遇与这类诈骗的套路相似,只是他有一颗警醒的心,没有上当受骗。
对于防范电信诈骗,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提高对电信诈骗的认识,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案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保护个人信息,不随便将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人;再次,保持警惕,对于来自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邮件要保持审慎态度,不轻易相信其所言所信。
历史上,电信诈骗并非新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虚假中奖、投资理财和假冒公检法等方式的电信诈骗就已经出现。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信诈骗在过去十年里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互联网发展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作案手段;另一方面,人们对互联网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相对较低,使得电信诈骗得以长期存在并且猖獗发展。
在金融投资方面,电信诈骗对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加强风险意识,选择可靠的金融机构和投资项目。同时,投资者应定期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确保个人财产安全。对于不法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跨部门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劳东燕差点被电信诈骗的经历引起了人们对电信诈骗问题的关注。电信诈骗是一种新型犯罪手段,对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面对电信诈骗时,每个人都应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打击电信诈骗,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加强风险意识,选择可靠的金融机构和投资项目,确保个人财产安全。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