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水平提升——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推动落实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千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难题。在6月10日为我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李灵娜却发表了一篇名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提升保护水平》的文章,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建议。

要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站在当下的角度看问题,更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历史上中国一直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中,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理念。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作用。早在2010年,龙门石窟首次以225万美元的价格在伦敦拍卖,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使文化传承和保护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绿色发展主题更是让文化遗产与环保之间的联系更加普及化。

然而,仅仅想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陷入“冰封”的局面,文化遗产很难在保护过程中享受到应有的价值。事实上,利用文化遗产活化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而全国文旅推介活动也开始有意引导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重心进行开发。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保护、传承与利用,引导市场规范,将文化遗产活化。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治,为其开展更多的活化,以及将保护和发展的在不断的升华中进行整合。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搭建多层次的保护平台,注重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让文化遗产的有机循环得以发生。同时,也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传承,让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压力降低,更好的推动文化遗产进化。这可以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更好的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中。一旦引领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及保护的热情,文化遗产将被赋予更多的活力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方可利用文物开展经济活动。

文化遗产利用的着力点在于将文化遗产活化。在如今社会中,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各个方面利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传统手艺、文化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各个利用行业的修复和苏醒都得到了显著的成效。文化遗产的活化,不仅仅是对于文化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具体而言,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注重文化与商业的互动,分析并理解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确定好文化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申遗活动中,文化遗产的开发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根据文化遗产的地理环境及其保护、利用等各方面的特点,开展合适的经济活动。例如,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河道两岸建起了精致的商业空间,并扶植各种文化活动,让河道焕发了全新的生机。

基于以上几方面思路,进行金融投资也是一种不错的途径。目前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主要资金来源并不充足。因此,我们建议:在驾驭过去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经验的基础上,进步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预定,目标对准商业前沿。其中,至少20%的收益可以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因为传承美好的历史与文化不是易事,良好的财务模式会是它保护的根本所在。此外,政策方面需要出台更好的奖励政策,例如撥款補助等等。对于社会而言,我们需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方面的宣传,形成文化保护和活化的共识程序。唯有如此,方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工作取得更为广阔的进展。

登录注册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