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费大涨:应对之道何在?
近年来,高校学费的上涨一直备受社会关注。2016年,教育部宣布放开部分高校收费标准,高校学费水平出现大幅上涨,这一事件被称为“高校学费告别5000元时代”。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时间并不长,高等教育更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1985年,我国建立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高校招生数开始有规模性增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校、学生和家庭都是享受国家优待的对象。大多数高校学费在每年1000元左右,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支持也非常充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校数量、规模的增长,高校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大,国家财政资金已经难以满足高校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高校的财源已经开始逐渐转向了社会。
到了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教育需求不断增大,高校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那些年少学子成为高校招生的主力军,高校本身的竞争也因此变得日益激烈。但是,快速发展的代价是高校经费的紧张。学校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扩张校园、教育设施、教师队伍,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采购高质量、高价值的教学资源。随着财政资金的紧缩和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增加,高校将面临着庞大的财务压力。为了不落后于同行,高校只能不得不寻找自己的资金渠道,其中上涨学费是一种被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方式。
对于高校学费上涨,社会上的舆论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上涨学费是高校适应市场、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收入稳步上涨,家庭财力已经相对较强。高校上涨学费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让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庭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高校行业应该被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上涨学费会给很多学生家庭带来负担,使他们无法承受高等教育的费用,丧失了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经过对众多高校的调查与分析,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平均学费为1.67万元,而这个数字同比增长了9%,比之前几年的平均增速高出很多。在各个城市的高等院校中平均学费则呈现出东部大幅高于西部的趋势,其中,北京市的高等学府更是一马当先,仅为2015年涨幅就达到了三位数。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上涨的学费负担会更大。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有些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家庭已经不得不压缩其他支出来支付学费,有的学生则在选择大学时直接放弃了北京、上海等高学费地区的名校。
当然,高校学费的上涨并非单纯的学校行为。教育与财政界的合作是导致高校学费的上涨不可缺少的因素。随着党中央的深化市场经济建设,财政压力实非常之大,教育部门也逐步停止了过去对高校的全额拨款,而是采用了按照学生人头拨款的方式。这种改变,迫使高校不得不依赖学生学费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援助,来弥补教育费用不断上升的巨大支出。
在不少专家的看法中,掌握高校发展的时局和发展方向,根本不是上涨学费这种策略性抉择所能决定的。毕竟,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社会服务领域,它首先应该提供的是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学生就业率,而非通过上涨学费来推动自己的发展。所以,决策者需要好好的反思:怎样才能更好的投入教育,减轻家庭的负担,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可能需要加强政府的投入,创新高校的管理模式,尽可能缩小教育资源的差异,这样方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尽管高校的学费不断上涨,但是教育仍旧是一种既重要又有利可图的领域。长期来看,教育行业一直是金融界的一个重要方向。股票市场,在2008年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相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众多教育机构大力发展,提供并推动了诸如资格证书、中小学培训等商业模式的崛起,加上各种创新商业模式、科技支持,教育领域肯定是一个未来值得重视并投资的领域。当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投资前需要进行充分调研,避免有一些新型教育机构进入市场,推行一些不负责任、不科学的教育“商业产业链”,损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