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监控清晰压迫感太强
据安徽省考务指挥中心的数据,每年高考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安装监控设备超过10万台,其中大部分是高清摄像头。这些监控设备主要分布在考场门口、考场内部和监考人员处,能够全局监控考生的行为和情况,实现对考场的全程监控。
在安装监控设备之前,高考的防作弊机制主要依赖于监考人员的巡视和抽查。然而,单凭监考人员的监管容易出现疏漏和误判的情况。而监控设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还会将拍摄画面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中,便于安全管理和查看考生的行为记录,相对于监考人员,其操作更加准确和科学,可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现象。
尽管监控设备在保证考试公平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部分网友对其表示抗议。因为,这些设备过多的安装和监视给考生带来压迫感,考生的隐私被泄露和侵犯,这也是人们对于监控设备反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在2018年,就有安徽省合肥市的考生在高考期间感到被监控不停的巡视和摄像的压迫感,导致情绪异常,无法正常发挥考试水平,最终没有考取心仪的大学。
历史上,高考的监督方式也曾经历过多次变革。在20世纪初期,由于技术限制和管理制度滞后,高考作弊现象比较普遍。1952年,在北京市进行的高考中,因考生作弊的情况太过严重,被迫取消考试,这一事件被称为“高考史上第一次作假事件”。从那时起,高考防作弊的机制开始升级,开始引入身份证号等信息识别技术。1980年,中国高考重新开放,学生普及化和作弊成风成为当时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1990年,各地先后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具 来加强考试防作弊。如今,高考监控设备的普及和使用,同样是监考机制的进一步升级。
历次高考防作弊机制的升级都是伴随着考试领域的技术提升和制度升级。从纸笔考试时代到如今的计算机辅助考试时代,考生的学习方式、考试形式、防作弊机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资深记者,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这个科技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防作弊机制的升级也非常必要,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使监控设备成为保证考试公平性的科技保障,在尽可能地保证考生隐私的前提下更加科学地遏制作弊行为的发生。
最后,针对高考监控设备如此普及和存在的争议,我认为,在尽可能保护考生隐私的前提下,学校和考务部门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去除高考监控带来的压迫感。例如,将监控拍摄范围限定在特定位置,不在考生的视线范围内;在监考人员巡视考场时不使用监控设备等。另外,在考生的隐私权得到更好保障的情况下,高考监控设备也可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因为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